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

八月生生(Multiplied in August)

“生生之谓易”——《周易·系辞上》

“道,犹行也;气化流行,生生不息,是故谓之道”——[清]戴震《孟子字义疏证》

初来南海,我就打定主意要基于当地的文化和材料来创作这次的作品。

组委会的同事带我去西樵山公园参观时,我看到了没有螺尾的无笃螺雕塑,瞬间印刻在了心里,其样貌过于奇特甚至出现在了我的梦里。我开始查询资料,发现这个小小的生命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传说:“有个小和尚嘴馋想吃螺,从溪边拾来敲掉螺尾后准备吃。可老和尚告诉他,再小的生命也是值得珍惜的,于是就让小和尚把螺都放生了,没想到无笃螺却以这样奇特的形态生存了下来。”

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:即便不起眼的,小小的无笃螺,也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。我被其触动,决定要创作一件与螺有关的作品。

在改建这座两层楼房时,卷帘门久经风吹日晒,早已生锈破损,难以拉动。工人师傅们将其拆卸下来,准备换新。我看到这些锈迹斑驳的卷帘门堆积在角落里,感觉这些满是岁月痕迹的物件如果被草草扔掉的话特别可惜。仔细看来,卷帘门的锈迹和棱状帘片很像螺的螺旋和纵肋,能不能就使用这栋老屋自己的卷帘门作为材料呢?

以前的卷帘门和现在的钢质卷帘门不同,材质是镀锌铁板,有比较好的延展性,经过尝试,虽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却肯定了这个想法是可行的。紧接着我就采用旧卷帘门制作了一楼的装置,再现了对无笃螺抽象化的表达。

位于一楼右侧的墙壁,我挂了一面数十年前的吉利镜面匾额。这座老屋曾是一个瓦缸铺,当年开业的时候,有人专门送来庆祝。匾额不但特别喜庆,还留有过去的痕迹,老物新生,寓意着招牌苏醒。

在一楼的楼梯处,我还安置了小小溪水的音效,伴着潺潺水声,就像可以听到微小的螺蛳在这样流动的环境里繁衍不息。

接着我将这个想法拓展开来,延伸到二楼,同样也使用了这座老屋原有的物件制作了安装在二楼的作品。

二楼灵感的核心来自桑园围。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,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,造福了一代代的樵山人,丰富了璀璨的岭南文化。除了出产天然水产,“池埂种桑、桑叶养蚕、蚕茧缫丝、蚕沙养鱼、鱼粪肥桑”更是桑基鱼塘完整的生态循环耕作模式,将灌溉、防洪、排涝、水运等等效益结为一体,同样预示着生命的无限循环。

屋内老式纸质隔墙被拆解、重构,就像有近千年历史的桑园围和渔港的胸墙跨越时空的障碍,抽象地重现了文化保护与发展。

前方横跨左右的则是卷帘门的卷轴,上面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金属弹簧盒,犹如贯穿我们一生的时间轴与里程碑式的结点,从过去到现在,再到未来。

隔墙与时间轴虽在这里静置,从一侧到另一侧,视线的移动却让思想延伸开去,想到一切都在循环与变化的过程当中:旧的形式消失了,价值留存了下来;新的形式诞生了,叠加了新的价值。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代代相传。这是我本次艺术创作对于在地性的理解。

在我看来,这座老屋就像一个活的生命体,它在这里挺立几十年,卷帘门被成百上千次地拉起关闭,看着人来人往,伴着熙熙攘攘,陪着小孩长大成人……这些旧物曾是在这里生活、工作过的人们最常使用的空间与物品,是大家生活的一部分,更是消逝生命的见证。借此机会通过艺术的表达重获新生,延续它们的存在,挖掘它们的价值,十分的美好。

两层楼左侧为新物——白色,未来;右侧为旧物——原色,怀旧。一楼和二楼的作品分别在纵横两个方向拓展,沿着时间轴,继承过去的保护与围绕,走向未来的突破与发展,自刚刚过去的这个八月起生生不息。

过去的记忆加上对未来的展望,西樵人立足其间,作为向导,带游客前往无限可能。